为规范医院教学基地的教学活动,提升带教师资的临床带教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学基地和医院同质化,发扬教师“爱教、善教、守正创新”的精神,12月14日,由大医一院教育教学部组织策划,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提供教学查房及MDT示范的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在智慧教室举行。大医一院副院长杨超参加会议并致辞。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朱亮,大医一院放射科副主任王丽君、神经内科王莹教授、药局抗凝专员陈艳伟副教授、检验科刘洋副教授,大连市友谊医院教务部主任祁煜、朱宝娟教授,967医院王丹教授参加讨论。线上线下各级医生100余人参会。
活动现场
杨超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视频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更好地促进了规培协同基地的同质化发展和建设。临床MDT模式与教学查房的创新性结合,一方面加强临床与各平台科室的合作,另一方面促进临床与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以临床病例为载体,更好地培养规培学员临床实际与基础理论的融合和转化,最终实现优化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大医一院副院长杨超致辞
本次教学查房由大医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艳霞主持,董畅副主任医师带领各级规培学员现场展示,由规培管床医师左玉贤汇报病史,住院医师刘美红,规培医师陈柏男、喻宁宁、周爽进行补充。
大医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艳霞主持MDT教学查房
大医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董畅副主任医师听取规培医师汇报病史
查房病例为35岁青年男患,既往22岁时患颅内静脉窦血栓,植入脑血管支架1枚,26岁时患急性肺栓塞经抗凝治疗好转,本次突发右侧胸背部疼痛伴气短1天入院,再次诊断为急性肺栓塞、髂静脉血栓形成,结合患者姐姐和奶奶患有肺栓塞的家族史,经基因检测为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物-1(PAI-1)基因4G/5G突变,最终精准诊断为遗传性易栓症。大医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艳霞表示,肺血栓栓塞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查体及辅助检查,抽丝剥茧,追根溯源,实现从疑诊、确诊到求因的目标,达到疾病的基因诊断。
大医一院放射科副主任王丽君对肺栓塞所导致的出血性肺不张、肺梗死等典型影像特点进行点评分析,指出了肺栓塞的重要确诊检查手段肺动脉增强CT(CTPA)及双下肢静脉造影(CTV)的优缺点,并分析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支架部位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特点。
大医一院放射科副主任王丽君讲解肺CT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朱亮结合本病例,生动阐述了肺栓塞后死腔样通气和肺内分流导致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所致的低氧血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从生理学角度详细讲解了人体凝血与抗凝系统、纤溶与抗纤溶系统的作用与具体机制。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朱亮讲解凝血与抗凝途径
大医一院药局抗凝专员陈艳伟副教授就本患者大量应用肝素抗凝但效果不佳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针对肺栓塞的核心治疗——抗凝药物的不同种类、作用靶点和临床应用的区别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讲解。
大医一院药局抗凝专员陈艳伟副教授讲解抗凝药
大医一院检验科刘洋副教授从检验科基因检测方面,对目前医院开展的遗传性易栓症的检测项目和内容进行了具体介绍,并拓展介绍了目前与遗传性易栓症相关的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
大医一院检验科刘洋副教授介绍静脉血栓遗传性风险基因检测
大医一院神经内科王莹教授系统介绍了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病因,以及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症状、体征、化验检查和治疗原则,并针对本例患者同时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潜在病因进行了详细介绍。
大医一院神经内科王莹教授介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
此次规范化MDT教学查房,体现了基础与临床的密切结合,更体现出多学科团队的诊疗能力,有助于规培学员、住院医师及带教师资得到同质化提升,对于患者的精准诊治、出院随访及后续的全程管理也提供了宝贵思路。未来,大医一院将继续发挥教学医院的优势,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工作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以新理念、新定位、新内涵,不断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为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做出更大努力,为人民生命健康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稿件来源:教育教学部 编辑:党委宣传部 图片:教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