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大医一院已拥有临床护理学、心血管内科、肾病科、重症医学科、骨科、中西医结合外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内分泌科、皮肤科、急诊科1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包括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此次眼科、医学影像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使医院“国字号”的专科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
多年来,大医一院坚持学科建设顶格部署,系统规划,突出重点。截至目前,1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国字号”专科集群已成规模。
【眼 科】
眼科,在一家大型三甲医院中,往往属于规模较小的科室。同样,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规模并不算大,但就是这样一个略显“低调”的科室,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临床医疗水平,还是科研学术能力,常年稳居东北前茅、辽宁第一,在全国都享有较高地位。大医一院眼科在复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位居辽宁省第一,在中国科技量值百强排行榜上同样位居辽宁省第一位。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多年来科室一直坚持挑战眼科中最难、最复杂的疾病,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太多的辽宁第一、东北第一乃至全国第一。
多项认证体现学科硬实力
大医一院眼科是集医疗、科研、教学和防盲于一体的专业学科,早在1930年医院建院时就已经成为独立科室,历史超过90年。科室以“突出眼科医疗学术特色、医教研防盲综合发展”为学科发展方向,临床亚专业设置齐全,拥有眼底病(内、外)、角膜眼表疾病、视光学、白内障、青光眼、斜弱视、眼眶病及眼整形、眼外伤及神经眼科,泪道疾病,遗传眼病,中西医结合眼病等13个亚专业,并已构建眼科基础临床转化平台。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国家最高水平的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载体和平台,每省相关专业最多只能设定一个分中心,且该分中心必须是该省相关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大医一院眼科在激烈的角逐中成为辽宁省分中心,标志着该科在疾病诊疗水平、科研能力及学科影响力等方面获得了业界的极大肯定,也意味着其在眼科疾病领域的综合诊疗、创新技术和学科发展方面有了更高的平台。
省重点实验室是全省科技创新基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选对象并非仅是医疗行业,而是面向全省所有科技领域的学科,当年全省最终仅有少数几个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是眼病中最难、最复杂的,辽宁省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重点实验室经过层层筛选、激烈角逐,能够获批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殊为不易,是大连医科大学眼科学的新突破,开创了辽宁省眼科学界先河。
重视国际国内合作,汲取全球最新眼科的发展理念和医疗技术是大医一院眼科鲜明的特色。科室与美国迈阿密大学Bascom Palmer眼科研究所,美国费城Wills眼科医院及眼科研究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眼科中心、日本京都大学理化研究所、日本冈山大学眼科研究所、德国Tuebingen大学及眼科研究所、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医学院眼科中心等十余个国际著名眼科中心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成立了中美遗传眼病诊疗研究中心和中日近视并发症诊疗中心。
不断突破高难度技术禁区
作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更要解决普通医院解决不了的疑难复杂病症。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糖网眼底病、复杂网脱、黄斑前膜黄斑孔等黄斑外科、高度近视黄斑并发症的微创手术、早产儿遗传眼病、小儿眼病、眼底肿瘤、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疑难疾病……这些复杂眼科疾病的诊疗,大医一院眼科一直在做东北、辽宁的领跑者:在国内率先开展视网膜动脉微穿刺溶栓治疗视网膜动脉栓塞、黄斑网膜下t-PA治疗失明性黄斑网膜下出血、视网膜母细胞瘤和脉络膜黑色素瘤眼内化疗,动脉介入化疗;在东北率先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激光和内眼手术治疗;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遗传视网膜病变基因诊断平台建设……马翔主任表示:“我们通常都是在辽宁、东北甚至国内首次完成某项高难度手术,待这项技术成熟之后,继续挑战下一项高精尖技术。”
基因诊断、干细胞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科室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遗传变性视网膜病变的基因诊断平台,帮助家族遗传患者做遗传咨询、诊断和部分干预治疗,相关项目获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临床转化研究。科室还启动了干细胞替代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的仿生眼的研发等,均达到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水平。
常年公益让更多人重见光明
除了不断挑战疑难复杂眼病治疗外,大医一院在常见眼病治疗方面的标准是做优做精。在近视防控方面,大医一院眼科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开展失明及遗传眼病的纳米材料辅助干细胞移植等研究,进行近视防控和弱视训练的研究。科室率先开展先进的ICL植入术矫正近视,与传统的激光矫正手术相比,ICL植入术具有不损伤角膜且随时可逆的特点,近年来在国际上开始流行。
白内障手术极为常见,但普通白内障手术只能解决看远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看清中、近距离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大医一院眼科率先在辽宁地区开展三焦点散光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不仅能够治疗白内障,矫正散光,还能同时治疗老花眼,并获得更好的夜间视力,彻底解决了传统白内障术后仍需配镜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白内障手术向“看得清、看得好、看的舒适”的转变。
作为辽宁省“防盲治盲”基地,大医一院眼科不仅力争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还坚持进行科普讲座、普及防病治病知识。开办“大医一院眼健康知识大讲堂”,每月至少两次举行眼病知识公益讲座,向市民宣讲防病治病知识。为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科室开展了“爱眼送光明”项目工程,每个月至少一次前往贫困偏远地区进行义诊及宣传,筛查出来的患者中符合贫困标准的,团队都会免费为其进行手术治疗。近十年来,眼科团队免费义诊已惠及7万余人,仅免费白内障手术一项已达2000余例。科室先后获得中国医师协会“人文爱心科室”和郭明义亲自授旗的“郭明义爱心团队”称号,马翔主任也获得“郭明义爱心个人”和“大连好人”等荣誉称号。
【医学影像科】
精准医疗,影像先行。在病人就诊的过程中,医学影像作为临床医生的眼睛,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为临床治疗和手术建立“航标”,既是临床诊断的“幕后英雄”,也是一线治疗的可靠伙伴。大医一院医学影像科隶属于大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涵盖放射教研室(下设放射科、介入科、心血管影像科)、超声教研室(超声科)、核医学教研室(核医学科)以及影像技术教研室。医学影像科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大医一院放射科教研室及科室主任刘爱连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各科室、教研室均由全国知名的影像专家领衔,包括介入科主任王峰教授、超声科主任车颖教授、核医学科主任杜雪梅教授、心血管影像主任王照谦教授。同时,专科拥有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体,亚专科全面,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医技护队伍。
专科开展多项国内领先的影像诊断、介入治疗技术,尤其在能谱CT多基物质成像与分析、超低剂量冠脉CTA技术、影像大数据智能分析、肿瘤治疗前后多模态影像学综合评估、保护性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糖尿病足的生物清创结合血管内成形术、多种新型核医学分子探针临床应用、甲状腺穿刺活检及热消融新治疗等,各项新技术均为业界所认可,部分新技术填补地区空白。
专科重视临床科研,近3年团队人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市级科研项目12项;在研横向课题5项。专科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成立“大连市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中心”,共同推进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利用。于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获得东北地区“复旦专科声誉排行榜”第五名(省内第三,大连市第一),2022年进一步发展为东北地区“复旦专科声誉排行榜”第四名。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大医一院金普院区新大楼门诊的启用,全新的“医学影像中心”也开始启用。
设备先进,检查更精准、高效
刘爱连教授介绍,为了给病人提供更精准的检查,金普院区医学影像中心引进多台先进设备,在原有9台设备的基础上,新增4台,使大型影像检查设备增加至13台,包括MR3台,CT4台,DR及X光设备6台。新CT扫描速度更快,大幅减少呼吸运动伪影,扫描精度高,超薄层厚,使图像更加清晰,将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率,可以“捕捉”早期恶性肿瘤、微小血管病变,同时辐射量更小,可用于早期肺癌低剂量筛查,儿童低剂量检查等。还可以实现骨关节等部位高清三维立体成像,无创性结肠、支气管、血管仿真内窥镜检查可获得类似于内窥镜检查的效果。
在先进设备的保障下,有效提高检查效率,减少病人的预约等待时间。新增的高端128层CT,可增加门诊病人检查通量200余部位/日,基本上可实现病人当日开单当日完成检查。而两台大孔径磁共振设备的使用,将增加检查通量60-80余部位/日,以缩短门诊磁共振预约检查等待时间。需要到医学影像中心检查的病人,可在预约中心进行一站式登记预约,按照约定时间到达相应的检查室报到检查。
诊断实力硬核
除了设备的先进性,医学影像团队的实力也是精准诊断的重要保障。全新的医学影像中心拥有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体,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医技护队伍。全国著名影像学专家郎志谨教授一直恪守“片子后面是病人”的职业精神,年逾九十依然坚持在临床工作的第一线。依据医疗、科研和学科发展需要,科室分成九个亚专科方向,包括神经影像、头颈影像、心胸影像、腹盆部影像、乳腺影像、骨肌影像、影像技术、大数据智能开发、医学影像护理,满足病人的不同就诊需求。
金普院区医学影像中心与长春路院区、联合路院区和张前路医院间建立PACS系统,全面实现4个院区的图像数字化、网络化,中心所有的检查报告均由各亚专科方向的医生远程在线进行审阅和签发,确保影像报告同质化管理。为了满足金普新区病人线下影像会诊的需求,医学影像中心新增影像专家门诊,每周一至周五由放射科各亚专科的资深教授和业务骨干出诊,满足不同病人的影像诊断需求。病人可携带本院影像学报告或外院影像学资料前来会诊。
打造国内一流影像平台
大医一院很多学科都走在了医疗前沿,医学影像科就是其中之一。该学科目前在复旦榜东北三省专科排名位于第4名,是“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影像科、放射科)”,中华医学会放射分会常务委员(刘爱连)、辽宁省放射技术学会主任委员(刘义军)、大连市医学会放射分会主任委员(苗延巍),在全国、省市放射领域占据重要学术地位,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学科年均完成70余万例次影像检查及诊断工作。学科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近五年,科室获得课题立项32项,荣获省市级科研成果、人才奖10项。由于在能谱CT临床应用方面取得的卓越成绩,成为全球三大“Revolution CT科研及临床基地”之一,也是亚太地区唯一同层次基地。为了带动区域内医学影像水平的整体发展,学科积极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成立“大连市医学影像专科联盟”,大连市30余家医疗单位首批正式加入联盟。联盟成立至今,开展了下基层学术交流、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质控等多项工作,2019年大连市医学影像专科联盟作为副主席单位正式加入“中国医学影像专科联盟”。
随着大医一院眼科、医学影像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滨城百姓的健康生活里,又多了两个“国字号”学科,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团队的医疗服务。未来,大医一院将继续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完善人才战略布局,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通过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头雁效应,提升医院各专科服务水平,为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