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科历史与技术发展: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在起始阶段科室承担的主要医疗工作有:(1)组织、脏器功能测定:包括甲状腺功能、肾脏功能、心功能测定等;(2)脏器、组织扫描:包括脑、甲状腺、心脏和大血管、肝胆、消化道、肾脏、骨骼等;(3)体外分析:涵盖多个系统的激素与标志物等测定;(4)核素治疗:甲状腺癌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的131碘内照射治疗、肿瘤及皮肤疾病的核素治疗等。进入80年代,在大连市率先引进单光子骨密度仪,开展骨密度测定。目前,所用仪器是东北地区首台Hologic Discovery A型骨密度仪,可从骨密度、人体脂肪肌肉成分、骨几何学及生物力学评估等多方面检测人体的健康状态;在临床与科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承担部分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硕士研究生培养及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如:建立了大连市儿童骨密度正常值等。1992年引进辽南地区第一台单探头SPECT,开展了甲状腺、骨骼、心脏、肺、脑、肾等全身各脏器的平面、断层、动静态显像及功能评价等技术,至此,核医学显像进入一个新阶段,诊断水平不断提升,同期开展了多项临床新技术。经过近20年发展和更新换代,目前科室拥有Symbia T16、Symbia Intevo 6两台SPECT/CT,配置了诊断级别CT和高清刻骨成像技术软件,可进行高分辨率的融合断层成像,并可以进行SUV定量测量,实现了功能与解剖融合、由定性向定量诊断的转变。2009年,科室在辽南地区率先引入高端分子影像设备Biograph TruePoint 64 PET/CT,展开了对肿瘤、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的分子水平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经过10年临床应用,核医学影像诊断地位与诊断效能得到大幅度提升。2018年,为提高科研水平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再次在辽南地区率先引进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分子影像设备——“时空一体PET/MR”,具有全视野快速扫描、高分辨PET、MR双模态融合,实现高精度时空同步优势。PET/MR代表着高端医疗设备最尖端技术水准,是高端医疗设备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肿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领域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是分子影像乃至整个医学影像的热点,引领了医院科研及临床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
经过近50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室已发展成为集医、教、研为一体,学科地位处于国内先进、省内领先行列的现代化诊疗科室。目前设立长春路和联合路院区两部分:长春路院区设有核医学门诊,ECT检查室,甲状腺功能测定室,核素治疗室等;2010年,在联合路院区建立了现代化核医学诊疗中心,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下一层为:回旋加速器室及放射性药物制备研发中心,按GMP标准建设,配备了先进的热室、药物合成模块和HPLC等高端仪器设备。实验核医学研究中心,装备有动物PET-CT、放射自显影仪、动物病理标本制作与分析所需成套仪器等。核素治疗室。地上一层:PET/CT、SPECT、心脏负荷试验室、PET/MR、候诊区、影像诊断中心区等。二层:体外分析中心。骨密度测定室。三层:教学区及会诊和网络中心。中心设置了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承担着对各种检测从流程到医疗质量控制的记录、环境监控、安全布控等,是核医学综合学科体系建设的中心,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教学成果:承担本科、研究生及留学生等近10个层次的教学任务。1992年始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已培养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40余名。辽宁省“十一五教学规划”立项;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核医学教程》,科技出版社出版;副主编教材《核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核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像核医学》和《影像核医学习题集》等全国规划教材多部,上述教材一直作为临床医学本科生的教学及研究生基础科研工作的指导教材。
科研专长:多年来,科室研究和发展的重点是围绕“核医学分子影像精准诊疗”开展工作,现初步建成以精准诊疗为目的、以小动物分子水平活体显像为手段,进行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推广的多学科联合转化医学平台。
专科特色:核医学影像的特点突出,PET/CT、PET/MR、SPECT/CT高质量影像技术在临床上得以成熟、广泛的应用。因其组织器官特异性强而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因其呈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身显像,故对疾病整体评估与诊断具有权威的作用。从而在临床诊断上发挥了全面的作用,在MDT等多学科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核医学显像剂---“探针”是核医学显像的灵魂,经过10余年不懈努力,科室以GMP为目标建立的放射性药物研发及制备中心填补了辽南地区放射性示踪技术与标记基础研究基地的空白。通过引进正电子药物合成模块all-in-one、回旋加速器升级,引进Micro-PET/CT及相关基础实验设备等措施,科室现已研发十余种新型药物,成功获得分子水平特异性显像,其中多数已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如神经内分泌肿瘤;脑内炎症、淀粉样变蛋白显像;乳腺癌雌激素受体显像等;大大提高了诊断特异性,位于国内分子成像的先进行列。获得了《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四类》证,具备研发和使用新型放射性显像药物的单位资质,是东北地区第二家(截至2019年)。体外分析中心延续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拥有放射免疫分析仪及国内外多种型号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开展甲状腺系列、性腺、肿瘤标志物、骨代谢、贫血、高血压、炎症因子、糖尿病及肝纤维化系列等70余项常规测定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科研检测。常年参加全国检验质量控制检测并获得好评。开展了甲状腺相关疾病的131碘诊治;89-锶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99-锝MDP治疗类风湿、骨质疏松;90-锶治疗毛细血管瘤、疤痕、局限湿疹等。
人才力量:科室注重梯队建设及人才培养,目前有工作人员35人,包括医师、技师、核物理师、药师、护师、检验师、工程师;在编人员中高级职称10人,占比达59%,博士学历及博士在读共7人,占比达41%。
专家团队:教授、主任医师共5人,在神经退行性病变、心肌灌注及存活、肿瘤影像诊断、新型正电子药物应用及核素治疗等方面均有建树。科室为辽宁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全国委员,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装备协会核医学分会全国委员;辽宁省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大连市核医学分会前任、候任主委。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等杂志编委。
科室荣誉:辛勤耕耘并结出丰硕成果,教研室主持和参与多项各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计划等多项科研课题。其中主持项目《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脉微血管病变的应用研究》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有《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Reveals Abnormal Topological Organization in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 in Diabetic Patients》等SCI文章20余篇。有多人次荣获学校、医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荣获大连医科大学“三育人”标兵、大连医科大学教学名师及辽宁省“住院医师心中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科室多次获得医院颁发的科室管理先进单位及科室管理银奖、医疗质量与安全先进科室、PET/CT应用特别奖、优秀住培专业基地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