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要闻聚焦

「医术▶18」 治疗颅内血管狭窄,可以不放支架?

  •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日期:2022-04-15
  • 本文被阅次数:2951
      近日, 两位患者先后在家属陪同下来到大医一院介入治疗科门诊复诊的同时,将锦旗送到医生的手中。原来,他们是曾在介入治疗科做过颅内血管狭窄手术的患者。
      50岁的张先生(化名)两年里反复右侧肢体乏力、麻木,在大连、沈阳多家医院就诊。医生均建议做介入手术治疗,放支架。但是张先生总觉得放支架后会对生活很多影响,多有顾虑。当了解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有一项不放支架也可以疏通血管的新技术,于是慕名而来。
      经检查了解,张先生既往有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有长期吸烟史;神经系统查体:右侧肢体肌力4级。颅脑MR(外院):左侧分水岭区陈旧性脑梗死,左侧颈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综合病情,的确需要进行颅内血管介入治疗。
      在张先生入院后,介入治疗科医生完善术前准备,通过脑血管造影,发现患者左侧颈动脉末端重度狭窄,所幸治疗比较及时,便采用药物洗脱球囊(DEB)扩张血管成形治疗,血管管腔明显改善,没有进行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右侧肢体乏力症状完全恢复了。半年后随访,疗效显著。

术前造影: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

术后造影:左侧大脑中动脉血管改善,管腔通畅
      另一位患者李大爷(化名)由于反复头晕、头疼半年,言语不清1个月,来到大医一院介入治疗科就诊。经检查,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椎动脉颅内段局限性重度狭窄;同样使用药物球囊扩张狭窄段治疗后,椎动脉血流明显改善。

术中脑血管造影:左椎动脉颅内段局限性重度狭窄

术后脑血管造影:左椎动脉血流明显改善,灌注良好,未植入支架

专家讲堂
      在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主要原因,该疾病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及预后较差的特点;特别是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长期吸烟、不健康饮食、不规律生活习惯等,更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心脑血管情况。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王峰教授、刘永晟教授及神经介入团队一直致力于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狭窄、脑血管畸形、颈部血管狭窄、脊髓血管畸形等多种脑血管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王峰教授介绍,亚洲人群相对于欧美人群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具有更高的发病率,此类患者常出现颅内低灌注,从而面临反复的卒中风险,有较高致残风险,严重时危及生命。规范的抗血小板、调节血脂、控制血压、血糖等药物治疗及改善生活规律是该类疾病的首要治疗方案,但是在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无法改善患者症状的情况下,介入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脑缺血症状,降低脑卒中不良事件风险。在进行介入手术时,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管及病变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患者病变的特点选择支架植入或者药物球囊扩张治疗。
      药物洗脱球囊在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低并发症、低再狭窄率等优点。大医一院已经在国内率先开展此项新的治疗技术,达到国内及国际先进水平,所有术后患者均达到较好的临床预后。
(稿件来源:介入治疗科  姜志尧  编辑:党委宣传部  图片:介入治疗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