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介绍

消化内镜科

  •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日期:2014-10-22
  • 本文被阅次数:28564

消化内镜科现有专职医师6人,均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博士比例占33.3%。学科带头人宫爱霞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全国委员、辽宁省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学科建立了以消化道早癌诊治,诊治性ERCP、超声内镜、小肠疾病诊治等4个亚专业方向,基本涵盖了消化内镜的最新发展技术。

除了胃镜、肠镜常规检查以外,窥镜室还能做什么微创治疗?

目前消化内镜科开展的技术有:

超声内镜、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三腔喂养管或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胃造瘘术、银夹止血术、食道静脉曲张硬化或套扎术、食道或胃异物取出术、食道狭窄球囊扩张术、食道支架置入术、贲门失迟缓内镜下隧道技术(POEM)、贲门肉毒素注射术以及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一系列微创治疗,其中ESD、POEM、ERCP这三项手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一、内镜粘膜下剥脱术(ESD)

ESD简介:

胃肠道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胃癌目前是全球发病率第四位的恶性肿瘤,在肿瘤中致死率居第二位,胃癌发病率为14.1 /10 万,死亡率为10.3 /10 万。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的40%。结直肠癌发病率14.2/10万;死亡率6.9/10万。而早期胃癌预后良好,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84%-99%。

正常的消化道粘膜经过癌前病变逐渐发展成癌需要一个过程。故早发现、早治疗癌前病变及早癌是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外科手术曾被认为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标准方法,外科手术虽然可以完全切除病灶,但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平均住院天数25天,存在医疗费用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且术后生活质量差等问题。对癌前病变、早癌寻求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法是医生梦寐以求的目标。内镜治疗创伤小,既能保证肿瘤完全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及其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化道早期癌选择内镜治疗已为越来越多的医生所接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日本首先开发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技术,通过内镜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面积的表浅病变,是内镜技术发展的有一个里程碑。国内只有少数三甲医院开展了此项技术,我院开展此项技术2年,是大连市唯一一家独立完成该项技术的医院。

ESD病例:

内镜粘膜下剥脱术(ESD)在国内已开展近10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科在宫爱霞主任带领下,自2011年4月开展此技术,已治愈百余名大连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

ESD直接利用非常常见的医学器材――胃、肠镜对患者进行早癌及癌前病变切除,不用开腹手术,甚至连微创手术的钻个小口都不用,却一样能够达到彻底切除病变的目的,让接受过这种治疗的患者和家属都赞不绝口。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消化道息肉、早期癌和癌前病变都可以实行内镜下的切除,而不再需要传统的开腹手术。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科在宫爱霞主任的带领下,开展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采用微创技术完成胃肠道大片粘膜剥离手术,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只有开腹手术才能治疗的胃癌及癌前病变。这种微创治疗方法不仅减轻了患者治疗胃病的痛苦,更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主要用于治疗:食管病变、胃病变、大肠病变胃肠道早期癌、侧发育息肉(LST)、巨大型息肉、类癌及粘膜下肿瘤等疾病,实现了不开腹手术对较大病变的一次性完整切除。

ESD微创术精确诊断,治疗安全、简单、快速,无需开刀,无痛微创,仅需要3-6天就可以出院,大大降低了治疗成本,减少治疗痛苦。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的优势:

①能够一次性切除>2cm的的病灶范围,降低了多次切除引发的复发率高的问题。

②ESD是满足不需要外科手术而一次性整块切除胃肠道早期癌,并能进行精确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理想治疗手段。

③ESD较胃肠外科手术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也与进展期癌相似。

④ESD近年来发展和改进了针对ESD的器材,最近出现的IT2刀,Dual刀,Flush刀和海博刀等。

⑤对于各种良性肿瘤、早期癌、年老体弱、有手术禁忌症或疑有淋巴结转移的黏膜下癌拒绝手术者,是非常适合的手术方法。

目前大连市只有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科开展此项技术。虽然ESD手术在国内开展仅有8、9年时间,但其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优越性已得到普遍认可。目前能否进行ESD手术已成为衡量一家医院内镜水平高低的标志。国内学者对ESD新技术非常重视和感兴趣。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科在宫爱霞主任的带领下,开始开展消化道ESD工作,至今已完成百余例ESD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科在诊疗项目和诊疗质量上处于大连市领先的地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也不断精益求精,我们不仅需要在医疗技术上做精,服务上更优,科研上不断有新突破,而且要做得更细、更好,努力为大连内镜事业做出贡献。

二、内镜下隧道技术(POEM)

POEM简介:

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食管胃交界部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功能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骨后疼痛。本病在我国缺乏流行病学资料,该病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发生率每年约为1/10万,目前国内外治疗贲门失迟缓的主要方法有:1、扩张治疗。2、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3、内镜系微波切开及硬化剂注射治疗;4、外科手术Heller肌切开治疗,以上治疗方法短期效果明显,但远期效果差,经常复发,且气囊扩张也有穿孔、出血等风险,外科手术曾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可经胸或经腹手术,也可在胸腔镜或者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远期并发症主要是反流性食管炎,因而附加抗反流手术。随着新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涌现,微创概念的深入,2009年采用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断术(POEM)治疗贲门失迟缓获得成功,无皮肤切口,通过内镜下贲门环形肌层切开,最大限度地恢复食管的生理功能并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术后早期即可进食,95%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得到缓解,且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该技术由于彻底切断食管下端环形括约肌,因此症状缓解明显,不易复发,近期以及远期疗效均较好。同时相比外科手术,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的特点,患者恢复较快。另外由于保留了粘膜层,即使在切除过程中出现食管穿孔,亦可轻松封闭隧道口,达到闭合穿孔的目的。因此,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断术(POEM)是目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选择。

三、内窥镜室开展的ERCP简介

胆总管结石胰管结石不想做开腹手术内镜下有什么治疗措施?

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断治疗在国内已开展近30余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科自2000年开展此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胆总管结石患者首选治疗方案。10余年来,已有数千患者在我院接受ERCP治疗胆胰系统疾病,不仅减少了患者开腹手术的痛苦,而且还缩短了住院时间,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胆管癌、胰腺癌晚期患者无法外科手术,内镜室有什么方法?

针对胆管癌、胰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并且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ERCP术中放置胆管、胰管支架等,从而解除胰管及胆管的梗阻问题,起到通畅引流胰液及胆汁的作用,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肝脏与胰腺功能。

四、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是将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前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患者体腔内形态,同时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得消化道管壁层次结构及壁外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
超声内镜对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内隆起性病变的判断和鉴别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通过检查可判断患者是何种病变。结合其声像学特征可诊断间质瘤、脂肪瘤、壁内囊肿及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还有助于鉴别迷走胰腺、息肉与早癌;并可识别静脉瘤,以避免盲目活检导致大出血。
超声内镜对食管癌、胃癌的术前TN分期明显优于CT及其他检查,有利于医生在术前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及合理手术方案的制定;对食管癌放疗和胃恶性淋巴瘤的分期与化疗疗效观察均有极高的准确性。此外,对良恶性溃疡、胃粘膜肥厚性疾病的鉴别与判断也颇有价值。
    超声内镜极大地改善了胰腺的超声图像,提高了胰腺疾病的诊断水平。超声内镜被公认是目前诊断小胰癌(<2cm)最敏感的方法,对胰腺癌分期及可切除性判断也不亚于CT;更是探查、寻找和定位微小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最佳选择。此外,超声内镜还可用于十二指肠乳头癌的定位、分期;对远端胆总管阻塞,超声内镜有助于手术和内镜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
    目前超声内镜发展迅猛,应用领域逐步拓宽。如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针吸活检已应用到肺癌的分期、纵隔肿块与淋巴结以及胃肠道周围肿块的定性。同时,超声内镜也开始用于治疗,超声内镜引导的腹腔神经节阻滞术可用于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患者的顽固性腹痛;超声内镜引导行胰腺囊肿和脓肿引流术也在推广应用中,其引导进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等新技术也在逐步探索。总之,随着设备的更新、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完善,超声内镜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