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主办的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核医学分子影像系列研讨会(第二届)》,在省内外核医学专家以及肿瘤科、药物研发等多学科专家的支持与共同参与下于线上顺利召开。会议由大医一院核医学科主任杜雪梅教授主持。
大医一院核医学科主任杜雪梅主持会议
辽宁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张国旭教授为本次大会致辞。张国旭主委表示,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提,核医学影像在精准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栋梁作用,本次学术会议体现了这一宗旨,将为辽宁省核医学的发展建设提供学习交流平台与机会。
辽宁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张国旭教授作致辞
本次大会聚焦神经、心脏、肿瘤三大领域,展示了核医学分子影像在精准诊疗中的优势所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张国旭教授介绍了FDG PET/CT/MR的癫痫定位诊断原理,详细讲解了多种临床常见导致癫痫疾病的FDG PET/CT/MR表现,并展望了新型显像剂如11C-FMZ的应用前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核医学科左传涛教授分享了多维度PET分子影像在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加成作用,在皮质基底节变性、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及多系统萎缩等的鉴别诊断方面做了详细的经验介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核医学科杨敏福教授从核医学在缺血心肌、冬眠心肌、动脉炎等方面的常规应用,到心脏炎症、肿瘤心脏病、结节病和动脉占位等拓展应用以及房颤等拓展研究方面介绍了心血管PET/CT显像的经验,为更好的开展心脏核医学显像指出了方向。大医一院肿瘤科方凤奇教授从预防、监测、处理原则以及患者随访等方面详细解读了2021年CSCO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防治指南。大连理工大学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赵伟杰教授从分子机器设计、药物合成及声动力活性评价等方面介绍了肿瘤靶向抑制的超声动力免疫增强分子机器研究,以及利用PET/CT进行疗效评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核医学科辛军教授从肿瘤分期/再分期,肿瘤复发,治疗监测,寻找原发癌,放疗计划以及活检定位等方面全面概述了PET/MR在体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指出PET/MR是PET/CT的重要补充手段,但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李雪娜教授结合血PSA以及18F-FDG、18F-NaF、11C-Choline、18F-PSMA等不同PET分子探针,介绍了PET/CT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最后,大医一院核医学科杜雪梅教授介绍了PET-CT显像后进行局部PET/MR对于肿瘤诊断的增益价值,分享了大医一院核医学科的精彩病例。另外,会议中还对大医一院即将正式投入使用的“时空一体”PET/MR的特点及优势做了介绍,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核医学中的应用。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多彩,传统与前沿紧密结合,吸引了众多医学工作者线上参与学习,同时在线参会人数达到1100余人。
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是“精准医疗”,而核医学显像剂有着高特异性优势,恰恰能在此得到充分发挥。本次研讨会展示了核医学分子影像在神经、心脏及肿瘤等方面进展及优势,拓宽了大家视野,为辽宁省核医学工作者以及相关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习交流平台,也对科室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医一院核医学科将秉承医院“弘道笃行 精诚大医”的院训、“服务、创意,做什么都要好”的院风,努力为患者提供满意的高质量服务。
(稿件来源:核医学科 郑红娜编辑:党委宣传部 图片:核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