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要闻聚焦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

  •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日期:2023-07-25 08:58:35
  • 本文被阅次数:1932
     2022年5月,结束大连市新冠救治中心工作休整隔离期刚满,张久之就报名加入了辽宁省第六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报名两周后,他的岳母因“血流感染、感染性休克”住进了ICU,并且逐渐出现了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昏迷,他倾尽所学救治,经过16个日夜不懈的努力,终于令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经过这件事,更坚定了他援藏的责任感和信心,就像出发时他作为医院领队发言时所述:“希望用我的医疗技术,在羌塘高原可以救治更多的人,也希望我的医疗技术可以在那曲传承下去。”
     到达那曲经过短暂的适应后,张久之很快进入科室工作。接诊重症患者是不分时间的,经常晚上来急诊,急诊会诊和病房抢救工作需要尽早到达现场。那曲的晚上气温比较低,寒冷更增加了耗氧量,有的时候感觉头晕、头痛剧烈了才发觉又缺氧了,先前制定好的、灌输了一遍又一遍的“动作慢一点、再慢一点”的“那曲行动规范”,在多年从事重症工作养成的职业素养面前,很难改变。
2022年8月初,新冠病毒从西藏的日喀则、阿里地区、拉萨,逐渐扩展的那曲,张久之成为那曲市新冠救治专家组成员,在那曲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会议室进行全区新冠患者的确诊和分型工作。随着患者的逐渐增多,那曲市新冠救治定点医院成立,他作为新冠救治专家,指导定点医院新冠患者的救治工作,特别是新冠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带上N95口罩、穿上防护服更加重了缺氧,但是看到需要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还是需要第一时间冲上去。


张久之在那曲市新冠救治定点医院对新冠患者救治进行指导

     除了新冠相关的工作,ICU科室工作也是重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那曲市人民医院ICU已经初具规模,基本抢救器械设备都已经完备,仍有不足的是软件建设,包括重症知识体系、操作技术、重症思维和规范。为了加强科室人员的培训,张久之每天进行大约2小时的床旁查房,结合每一位病人的病情、症状、体征进行分析、讲解和提问,让医生从每个患者的病理、生理角度理解每一个症状和体征,个体化的决定需要进行的干预措施,让他们从根本上理解每一个治疗措施的意义,从实践中不断学习。


科室的每日床旁查房

     另外,张久之还多次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当地医生系统地理解重症综合治疗的各个方面,如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镇静、抗感染、预防血栓、肠内营养等等,既要让他们理解每个治疗的切入点和时机,也要让他们对重症治疗总体方案有一定的全面规划,具备可以独立抢救危重患者的能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由“人才输血”向“人才造血”的转变,为那曲培养一批带不走的重症救治力量。
     ICU是团队协作作战,每一个医护人员都不能成为短板,不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需要不断更新与提高,制定和实施各项重症规范也尤为重要。依据当地现有的制度,由张久之牵头对ICU科室相关的10余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和规范,全面提升重症患者的规范管理水平,同时与神经外科、妇产科、骨外科、内科等多学科援藏专家及当地医生紧密合作,充分发挥MDT(多学科合作)优势,使那曲人民医院危急重症患者转院率下降、抢救成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同时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除了临床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张久之还以那曲市医师协会为平台,对那曲市各县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开展专题讲座,包括《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识别及综合救治》、《电解质结果解读及处置思路》、《血气分析报告解读及处置思路》等。此外,在那曲市第28期“羌塘大讲堂”及那曲市卫健委组织的“第一届羌塘健康行大讲堂”上进行专题讲座——《高原地区人员常见病防治与自我保健》,为那曲市干部职工进行健康教育,受到广泛好评,那曲市新闻联播皆进行了报道。

张久之在第28届“羌塘大讲堂”上进行专题讲座
     为了提高那曲市院前急救及危重病抢救水平,那曲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了第一届院前急救职业技术技能竞赛,由张久之指导和培训的那曲市人民医院4人组成的代表队,从14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取得团体第一名、医生组第一名和护理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张久之与获奖队员们合影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西藏那曲是张久之挥洒过激情和汗水的地方,他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也将继续努力,为那曲市的危重病救治及人才培养尽己所能,为那曲市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稿件来源:辽宁省第六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队员 张久之  编辑:党委宣传部  图片:辽宁省第六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队员 张久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