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王跃年主席对大医一院各级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和申报在医院党委重视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表示肯定,希望医院以创新工作室为抓手,继续为广大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等创新活动搭建平台,同时希望各创新工作室能在高标准、高起点的远期工作规划下,发挥医院优势,以目标为导向,交叉融合各学科,资源共享、互帮互助,最大程度地在省内早日实现成果转化,在医院和大学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中产生影响力、形成核心力量。
大连医科大学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王跃年讲话
徐秋敏书记在讲话中衷心感谢学校多年来在医院申报各级创新工作室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表示,医院将广泛宣传创新工作室的先进事迹,积极引导广大职工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扎实工作、创先争优,在大学党委的领导、医院党委的支持、大学工会的指导和帮助下,继续打造和申报各级创新工作室,为助力医院和大学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作出更大贡献。
大医一院党委副书记徐秋敏讲话
截止目前,大医一院已获得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职工创新工作室3个,辽宁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职工创新工作室1个,大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职工创新工作室3个,大连医科大学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职工创新工作室2个,共计15次获得各级创新工作室称号。
王跃年主席为近期获得的各级创新工作室授牌
会上,近期获得省级创新工作室的夏云龙职工创新工作室、尚东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李艳霞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及获得医科大学创新工作室的李士军职工创新工作室、马翔职工创新工作室和朱英劳模创新工作室分别介绍了各自工作室的近期工作开展情况和远期规划目标。
创新工作室介绍
刘晶职工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带领团队开创干细胞技术产学研医转化新模式,获得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并实现转化应用。建立了一整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剂从制备到检测过程完整的质控体系,发起“0411大连行动——小儿脑瘫公益行”项目,建立“互联网+小儿脑瘫医护康患一体化平台”,推动中国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
刘晶职工创新工作室
夏云龙职工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积极开展关键/高新诊疗项目,着力发展前沿医疗技术,以数据为核心强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整合学科资源,优化科室设置,开展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逐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心血管病学研究与转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具有学科特色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创新链,助力构建沈大“双核”创新格局,服务辽宁“一圈一带两区”建设,目标成为大连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新的支撑点。
尚东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领衔人尚东院长首创SELECT中西医结合治疗胆胰疾病诊治理念,建立中西医结合胆胰疾病一体化诊疗体系及平台。牵头组建东北三省一区以及西南五省全国SELECT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消化病联盟,涵盖全国67家医院。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病领域起到了领头羊作用。1项发明专利实现转化。5种临床经验方成功实现转化,备案辽宁省药监局并纳入医保目录,成为医院院内制剂——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清胰颗粒、清热利胆颗粒、宽肠舒颗粒、芪归补益颗粒,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有效药物。
杜建玲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一直以来不断创新发展、建功立业,在东北首家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基础上,2020年牵头组建“辽南MMC联盟”及MMC“1+X”联盟单位,荣获首批MMC省级管理中心及示范单位;2019年创建东北首家甲状腺疾病多学科一站式诊疗中心,获批大连市重点实验室及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年成为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必将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辽宁”贡献更多力量和智慧。
史铁英职工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始终秉承“传承、创新、专注、服务”的理念,通过不断完善护理管理模式、创新护理培训手段、更新护理服务内涵、提升护理科研教学能力,以护理文化建设为依托,以护理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创新为源动力,以维护健康为使命,将创新贯穿于护理照护的始终,护教研三方面引领着辽宁地区的发展,得到社会、临床和百姓的高度认可。
林洪丽职工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长期从事慢性肾脏病一体化防治的转化医学研究:最新研究发现和揭示干细胞外泌体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新机制;建立国际领先的仿生肾脏微流控芯片技术;提出肾小球病诊疗新方案在全国70余家医院推广;拥有国际上首个尿毒症血液透析开始时机数据库,建立评估我国尿毒症血液透析时机的ADIFE方程及微信小程序;承担国家卫健委医管所项目构建的“省级-市级-县级”三级医院腹膜透析管理模式,创新性提出腹膜透析海岛管理模式。
刘爱连职工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目前配有支持深度学习的服务器,已搭建深度学习网络架构,具备承担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试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2020年获批“大连市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技术带头人以及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技术研发、试验及成果推广的人才队伍和条件。
李艳霞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领衔人李艳霞建立急性肺损伤、肺纤维化基础临床一体化诊疗体系及平台。带领团队开展临床新技术3项,显著降低各种原因所致急性肺损伤及肺纤维化疑难危重症病死率,技术达到国内领先。牵头组建呼吸危重症救治联盟,涵盖34家医院。1项发明专利实现转化。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一起进行医工合作,研发功能性二氧化碳吸附装置,在Ⅱ型呼吸衰竭救治的基础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李士军职工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建立临床分子检测中心及临床质谱检测中心,通过研发新方法,开展特殊检验项目,为临床疑难或罕见病的诊治提供精准检验支持;通过质谱技术开展抗生素药物浓度检测项目辅助临床重症感染患者精准用药;通过实验室开展新技术,利用下一代测序平台,微流控芯片技术,数字PCR等针对肿瘤、遗传罕见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生物标志物进行挖掘与探索。
马翔职工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聚焦RP等遗传失明眼底疾病和高度近视黄斑并发症,研究其发病的基因遗传机制,基因治疗、干细胞替代疗法、视觉假体的联合攻关和微创黄斑创新手术技术,国内领先,与美国加州大学合作建立了中美遗传眼病诊疗研究中心,获批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等10余项课题的支持,专利3项,医工合作转化及眼科领军人才培养。
朱英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围绕中西医结合肝病医教研转化等方面开展工作,推进终末期肝病人工肝、腹水超滤治疗,建立乙肝丙肝临床治愈多中心基地,开展中西医结合脂肪肝治疗及随访平台。推进肝脏纤维化及脂肪肝基础研究中医药诊疗临床转化。2022年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2023年接任辽宁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计划在肝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转化领域继续创新突破,在中西医结合旗舰建设医院平台上,全面推进中西医结合肝脏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及平台建设,打造科学智能化中西医结合创新平台。
(稿件来源:工会 编辑:党委宣传部 图片:党委宣传部)